根据省委综合考核要求,现将学校领导班子2024年工作总结报告如下:
一、学校工作总体情况
2024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增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教育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团队2个。在“三报一刊”发表理论文章16篇(全省第一),报送的舆情信息获中宣部采纳35篇(中央领导批示4篇),获评中宣部舆情信息工作优秀单位,4篇信息专报和咨政报告被省领导批示,4项建议被全国政协和民主党派中央采用。学校获评全省乡村振兴选派工作先进单位,2名选派干部任期考核均为“优秀”。校领导班子连续第9年在省委综合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线上评估和进校考察工作,举办第二期暑期小学期和首届“金牌师范生”评定活动,获批全省首个“基础教育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奖3200余人次。 公开招聘3个学院院长,入职杰青1人、优青2人,新增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或荣誉称号42人次,校长李亚栋院士获2024未来科学大奖,常务副校长熊宇杰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入选省“双特色”建设项目8个,“环境/生态学”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点2个。获批国家“两大基金”项目105项(同比增长19.3%)。
二、党的建设情况
一是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开展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15次、专题研讨10次,发布教职工理论学习要点12期,校领导讲党课7次。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明确常态化工作举措40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明确8项校级重点改革任务。认真做好迎接配合省委巡视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扎实推进“四个专项治理”工作。
二是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制定“1+3”工作方案,开展专题辅导14次、警示教育41次,组织“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21场次、受众9694人次。聚焦绿化工程领域等5个重点方面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三是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五周年系列活动,校领导讲授思政课18场次、听课79人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项(总数居全国高校首位),获评全省“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A级高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社会实践育人品牌,连续31次获评全国优秀单位。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维护学校政治安全。
四是全面夯实基层党建基础。1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个样板党支部顺利通过验收,新发展边疆生党员5人、青年教师党员11人(含高层次人才1人)。开展机关“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完成“我为师生办实事”项目30余项。抓好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学校党建工作典型做法在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进行书面交流。
五是持续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完成3名正厅级、2名副厅级和1名进一步使用副厅级干部的推荐考察工作,提任处级干部18人、科级干部86人,交流调整处、科级干部36人。选派12名干部教师外出挂职锻炼,推荐上级调学调训37人次。强化干部管理监督,严格执行“一单一表一报告”纪实报备制度,约谈干部15人次。
六是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一校一策”为抓手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强化对节假日、开学季等“关键节点”的提醒和监督检查,发现各类问题14个,印发监察建议书3份。一体推进“三不腐”,立案审查调查4人,运用“四种形态”处置14人(第一种形态10人,第二种形态4人)。实现十一届党委巡察全覆盖,推动第六轮、第七轮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校内审计项目202项,获评全省“强内审,促发展”内部审计先进机构。依法依规妥善办结上级部门转办、交办信访件162件。
七是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范召开全委会1次、党委常委会28次、校长办公会14次。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切实营造团结共事的和谐氛围。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落实教代会、工代会等制度,积极向离退休老同志、民主党派、统一战线成员通报校情。
三、事业发展情况
一是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组织 “双特色”项目遴选申报,获批安徽省行业特色高校和7个特色建设项目。6个高峰学科均获评年度绩效评价“较好”等次,4个高峰培育学科评分均在70分以上。申报和预申报12个专业,撤销2个专业,新增4个微专业。入选省级“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5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率100%。
二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项目240项、省级721项,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和技能竞赛中获奖1300余项(其中A类赛事一等奖10项),获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3项(全省高校最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达39.11%,学校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在中期检查评估中获评“优秀”等次(全省唯一),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325项。
三是着力护航学生健康成长。印发护航行动计划实施纲要,入选全国“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优秀案例3项(全国第七、全省第一)。获评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和优秀心理咨询工作集体,再次获评全省征兵绩效考评“优秀”等次,荣获全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特等奖2项。本科生源质量总体水平维持在省属高校第2位,2024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4.25%(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着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坚持“引、育、稳、用、管、服”协同发力,入职报到各类人才44人(含海外人才13人)。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修订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和岗位聘期职责,发布《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获批省属高校高层次人才奖补资金4360万元。
五是着力增强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全年研发投入经费6.58亿元(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2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均通过考核,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05项(同比增长19.3%),发表高水平论文414篇(同比增长42.3%)。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转让专利成果24件,获专利授权92项。新增横向合作项目182项,到账经费7504.4万元(同比增长80.3%)。
六是着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规范国际学生招生教育管理,招收新生67人(现在校179人),在校生学历生占比提高至90%。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1项,新建4个国际学生文化体验基地,新增国外友好大学4所,选派28名学生赴国外高校交换学习,组织举办国际交流会议4场。
七是着力提高内部治理水平。开展学校章程学习宣传活动,推动项目库建设和零基预算改革,获批第一批超长期特别国债1.94亿元,学校一般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率100%。长江流域生态研究院、教师教育实习实训中心、冬和园学生宿舍区、第三食堂交付使用,完成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验收。加强天门山书院(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推动凤凰山宿舍区模拟征迁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