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开启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
——在校十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暨八届教代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2017年12月29日)
校党委书记 顾家山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大会报告工作。
一、2017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7年,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校师生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学校各项工作有亮点、有特色、有成效,平稳有序、可圈可点:成为安徽省特色高水平大学,1个学科入选省属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3个学科入选省属高校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全省党建和事业发展综合考核中连续两年获优秀等次,顺利迎接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顺利迎接了“两学一做”、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专项治理等专项督查,成功举办了学校历史上首次两个校区、三个类型学生开学典礼,召开了全校人才工作会议和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与宿松县、六安市叶集区等地方政府合作挂牌成立了附属复兴中学和附属叶集中学……今年9月9日,省委书记李锦斌同志来校视察和慰问时,对我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下面,我主要从3个方面简要汇报今年的工作:
(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工作取得新成效
——以迎接十九大和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为主线,思想政治建设得到全面强化。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校把迎接十九大和学习宣传十九大精神作为年度首要政治任务来抓,立足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十九大前,学校深入开展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梦等专题教育,推出了“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深入宣传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以及学校取得的发展进步,在全校掀起了迎接十九大的热潮;十九大召开期间,学校组织集中收听收看十九大开幕式,分类别召开师生座谈会,广泛发动师生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热议十九大报告;十九大闭幕后,学校立即组织召开全校处级以上干部学习会传达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制定学校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方案和十九大精神宣讲活动方案,组建专家宣讲团广泛开展宣讲,在主流媒体推出了一批高质量的党建研究成果,运用新媒体推进线下线上同步学习,实现了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的全覆盖。同时,学校还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承办了教育部“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高层研讨会,制定了学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芜湖市反邪教研究中心,着力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学校发展优势,开创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载体,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扎实推进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教育、专题警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进一步增强。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交流轮岗处级干部4名、提拔副处级干部6名,完成了出版社班子换届调整及中层领导人员试用期考核等工作。分类分层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举办了中层领导人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暨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培训班、全体中层业务领导人员发展战略研修班、学校基层党务骨干“两学一做”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党支部书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班等,学校被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评为高校干部网络培训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制定了二级单位年度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双百分”考核办法。积极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夯实。
——以落实“两个责任”为抓手,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强力推进。认真学习中央纪委、省纪委全会以及全省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校各级党组织开展警示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4000多人次。着力抓好巡视和审计整改,认真开展了劳务费集中清退、公务用车租赁改革等工作,对巡视整改、“小金库”排查中发现的相关责任单位领导班子和主要责任人进行了责任追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三十条”要求,扎实开展了“小金库”回头看、基建采购突出问题、高校科研经费规范管理、师德师风、教育扶贫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整治。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15人次。
——以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统战群团工作得到明显增强。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方针,成立了校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修订了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意见,加强了“大团结”和“大联合”主题教育,积极发挥党外人士在参政议政、办学治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荐了省市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3名。深入开展“学习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谋划共青团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四自”功能。组织开展了第十次“三育人”评选活动。深化二级教代会内涵建设,我校首个以“非在编职工”为主体的分工会召开了第一届会员大会,成立了首个“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二级工会荣获省教科文卫体工会“模范职工小家”。加强离退休老干部、关工委、退教协等工作,1人被评为省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之星”。
(二)坚持内涵发展,学校核心竞争力得到新增强
——以迎接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为契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加强。修订或制定系列本科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严格了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和本科教学过程管理。组织开展了首届“最受欢迎的教师”以及首届“最美教室”“最美实验室”等评选活动。承办了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和全省第三届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高校。挂牌成立了足球学院。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9项,立项数再创新高,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年,本科招生计划完成率99.67%,为近年来最高。修订或制定研究生教育相关管理制度。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工作的意见(试行)》,被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转发至全国各教育硕士培养单位。认真组织开展全国学位授权审核申报工作。继续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启用了导师在线指导系统,实现了学位申请和论文质量监控在线流程化管理。据国务院学位办反馈,2017年我校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为100%。
全年组织学生7000余人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奖项1206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6项、一等奖22项、省级一等奖及以上548项。在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我校学生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和三等奖2个,创我校参赛以来最好成绩;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各等级获奖数均位居全省80所参赛高校之首,在全国名列前茅;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6篇案例入选首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入选数居全国44家参评单位中第二名;入选全国第五届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篇。
此外,皖江学院、附中、附小、附幼的人才培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以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为目标,国际教育和交流合作不断扩大。2017年我校在校留学生共计305人,涉及13个学院30个专业。举办了学校首届国际文化节。在安徽省首届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风采大赛中,我校留学生获团体赛冠军。全年选派教师、干部因公出国(境)130批233人次,创历年来新高。接待境外友好访问、讲学、洽谈合作项目团组31批120人次。派出学生出国交流、培养、支教130人次。聘请外教20人次。新增国外友好大学5所。获国家汉办批准在乌克兰设立独立孔子课堂。顺利完成了国务院侨办2017“寻根之旅”冬令营、首届华文教师证书班等任务。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本科专业5个,目前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增至12个。现代教育技术学硕士合作项目有3名学生顺利获中美两校硕士学位证书,成为我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批毕业生。
——以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为抓手,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不断提升。制定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安徽师范大学实施办法》,修订了学生违纪处分规定、本科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本科生德育形成性评价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启用了“一站式”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实施了文明修身教育“双十计划”和优良学风培育计划,学生违纪78人次,违纪率0.36%,较去年有所降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涌现出省“三八红旗手”黄金花同学等一批创业典型。着力打造就业服务满意工程,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3.92%。据高校应届毕业生专业网申平台“梧桐果”统计,我校跻身2017最受企业青睐高校第十位。学校获评“安徽省征兵工作先进集体”(全省3所高校),1个学院获“安徽省双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全省3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1人获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是我校和我省在该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1人获“2016年全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1人获“2016年全省优秀辅导员”称号。
——以稳定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改善。2017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博士人才52名(比去年增加13人),其中海外人才14名(比去年增加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以上7名;柔性引进10名高层次人才。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支持108人参加国内外进修、访学、培训。获“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各类人才称号24人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先进工作者1人。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学科科研工作不断强化。获批“光电材料科学与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2个安徽省重点室验室和“安徽省水土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实验室”、“伏尔加-第聂伯两江流域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平台。全年获批纵向科研项目251项,经费28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63项、省部级项目88项,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集体项目2项,首次获得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全国排名第61位,全国高师院校排名第12位。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发表SCI(E), EI, MEDLINE收录论文325篇,出版各类学术著作76部。获第五届马克思主义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2016年国家旅游局优秀研究成果奖3项,在“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唐诗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进展。积极打造校院两级学术交流品牌,全校组织学术交流活动300余场次,一批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高级别学术活动。文科学报入选CSSCI(2017-2018)来源期刊目录,重新回到C刊。文、理科学报被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首批A类学术期刊,并入选“RCCSE中国学术核心期刊”。
——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为重点,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制定了引领服务安徽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与芜湖市人民政府达成进一步战略合作的意向,与六安市人民政府达成了《安徽师范大学与六安市教师教育合作支持方案》,与省旅游局、肥东县等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形成了合作办学计划。与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获信息化建设专项赞助资金950万元。与江苏省沭阳县签订了校政合作协议,与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新增横向合作项目150项,到账经费2080万元。获专利授权297件,其中发明专利88件,实用新型203件,外观设计6件。对继续教育函授教学点、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发起成立“全国高师院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合作联盟”,率先在省内开展“学历教育学分互认和转换”改革试点工作。获批“国培计划”项目18个,经费1357万元。完成省培和地市培训项目60个,参训人数5800多人,经费465万元。高师中心全年培训6626人次,并在六安设立职业教育分中心。首次承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级项目研修计划,成为安徽省四家入选国家级项目的单位之一。加强对口帮扶宿松县工作,选派了以黄德春为第一书记、队长,李靖宇为副队长,桂晓骏为专干的扶贫工作队,投入扶贫资金61万元,为宿松县培训师资1000余人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并被多家主流媒体深度报道。认真组织14个学院800多名师生赴黟县、岳西、霍邱三县开展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为我省脱贫攻坚事业做出了贡献。
(三)坚持依法治校,办学治校水平实现新提升
——以强化工作运行为抓手,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完善学校议事决策制度,建立了校领导班子每周碰头会制度。严格了会议管理、值班工作、干部阅文、干部请销假等制度,加强了“双十”工作、重大活动、重点工作的统筹协调,进一步规范了全校工作运行。切实加强工作督办,每季度对学校主要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强化了对上级来文、领导批示、校内请示等工作的及时跟踪督查。加强学校、学院教授委员会建设,完成了学院教授委员会换届工作。认真推进学校“十三五”规划实施,首次开展了学校“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执行情况检查评估。对特色高水平大学项目进行统筹谋划和系统设计,出台了学校特色高水平大学奖补资金使用方案。健全资产配置、管理、使用、处置以及招标采购等业务工作规程,修订或制定制度办法6个。加强了固定资产从配置到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完成了银湖南路1号楼11层分割分户并办理初始登记。认真开展了工程造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审计工作,首次完成了学校2016年度预算执行及财务收支审计。落实《安徽省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操作规程》,加强了学校内部控制管理。强化了预算执行过程控制和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目标责任制,开展了办学成本分析和资源利用效率分析。加强地区校友分会和专业性校友分会建设,首个校友分会驿站揭牌成立。经校友牵线,安徽文一集团向学校教育基金会捐赠1000万元。
——以推进校园建设为重点,后勤保障进一步加强。完成了赭山校区学生公寓8号楼整体改造、花津校区清真餐厅改造等修缮工程及相关水电基础设施改造。稳步推进美丽校园建设,强化沿路、沿河、沿校园周边等环境治理,完成花津校区南大门、桃李苑北侧土坡等区域荒地的集中治理和绿化建设,花津校区校内荒地基本得到综合治理。对接推进芜湖市过境水系治理,校内部分水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公共厕所分批维修改造任务已如期完成,国旅实验楼整体改造进入尾声。顺利完成物业服务招标交接和平稳过渡。加强了校园信息系统建设,组织开展信息化应用研究,努力改善网络服务质量。获批赛尔网络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项目3项、经费20万元,获批项目数在全省名列前茅。学校荣获“安徽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7年度优秀主节点”称号。
——以文明单位创建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扎实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学校被评为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启动了建校90周年筹备工作,制定了校庆工作方案,发布了校庆公告。开展了口述校史工作,编印了《校史简明读本》《馆藏安徽大学校刊专辑》。加强了校本文献资源、馆藏特色资源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送文化进基层活动,组织学校交响乐团等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百姓、进县区、进军营30余场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再次荣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2支团队荣获社会实践“千校千项”、全国百强暑期实践团队,1人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获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提名奖1项,系全省高校唯一入围及获奖项目。我校青年法学社志愿普法师生群体入选“2017安徽首届十大法治人物”。
——以完善沟通交流和安全保卫机制为重点,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首次举办校长与青年教师、学生午餐会,面对面听取师生的意见建议,加强了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与管理规章制度,与二级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与管理责任书,逐级逐岗落实安全生产与管理责任。投入近400万元在花津校区用“以租代建”模式更新建设了视频监控系统,基本实现视频监控无盲区、全覆盖。完善了校园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了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机制、危机应急处置机制以及校警联防联动机制。建立网络安全责任体系,与二级单位签订了《网络安全责任书》。加强了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提高了舆情处理速度和响应效率。加强十九大召开前后等重大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安全保障,确保了学校总体安全稳定。
——以增强师生的获得感为目标,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做好全体在编教职工社保参保工作。积极筹措资金,发放文明城市创建奖励和2016年度考核优秀工作性奖励共计9200多万元。创新健康教育形式,加强与有关市级以上医疗机构合作,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建成了省首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荣获“安徽省2016-2017年心理咨询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扎实推进精准资助工作,严格落实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各类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力度,学校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校资助工作绩效考评中排名第一。经过学校锲而不舍努力,附属中学将自2018年起列入省财政预算供给单位。
2017年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是离退休老同志、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正确领导的结果。一年来,省委书记李锦斌、省政协主席徐立全、省委副书记信长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虞爱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卫平等省领导先后来校调研指导,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高度关心、大力支持,这是近年来省领导来校最密集的一年。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向各级领导、全校师生、广大校友和所有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当然,在工作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人才培养中心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教师教育缺乏整体观念、特色不够彰显,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布局不够科学合理,一流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较为缺乏;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还不多,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较少;一些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工作协同力度和管理服务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办学经费和资源保障的短板较为突出;政治生态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风”问题整治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在以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8年学校工作设想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建校90周年。做好2018年学校工作,对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8年学校工作的总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新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需求,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以认真落实校第十次党代会部署和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为总抓手,大力推进内涵发展,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开门开放,推动质量提升、效率提升、动力提升,更加注重“人才强校”,更加注重“开放活校”,更加注重“特色兴校”,加快推进“五个师大”建设,努力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提拎起来,就是要“学习新思想、贯彻新理念、落实总抓手、实现高质量”。
贯彻好上述指导思想,要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突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要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既不能被动应付、不思进取,也不能违反规律、急于求成。目标设定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调门不要太高,指标不要太满,把握好工作的度,更加重视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为此,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抓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牢牢把握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的要求,深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宣传教育和研究阐释,组织开展十九大精神大学习、大宣讲、大培训、大调研、大落实,推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记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深入推进习近平教育思想“五进”(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工作,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入思考“办什么样的安徽师大、怎样办”这个重要课题,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提高质量作为战略主题,把内涵发展作为根本路径,切实把十九大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抓好党建的具体举措,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二)围绕“双一流”建设导向,着力加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要认真落实并完善学校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切实加强项目建设与管理,用好省部共建、部校共建等平台,确保学校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扎实有序推进。组织开展“学科建设年”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流学科建设专题讨论。按照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紧扣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做好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充分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高校各项职能。加强科研组织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学科资源共建共享,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集中力量和资源分批分期重点建设若干有效支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集群和研究平台。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逐条逐项抓好审核评估反馈意见整改,确保各项问题整改到位、取得实效。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的要求,紧紧围绕“五个度”,不断优化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资源、培养过程、质量保障体系等建设,扎实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等工作,下更大气力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和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和正确的人才观,认真落实校院两级党政联系人才工作制度,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大人才”工作局面。认真落实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实施办法、“人才储备计划”、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意见等举措,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储备未来人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团队和人才梯队。以加强效能建设为抓手,加强管理骨干队伍建设;以培育重大创新成果为抓手,加强高水平学术团队建设;以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为抓手,加强一流教学团队建设,切实把教学、科研和管理“三个团队”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
(三)围绕“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着力增强开门开放办学力度。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不断强化开放的意识,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主动打开校门办学,以开放促改革、以服务求发展,进一步寻找发展机遇、拓展办学资源。建立健全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合作机制,积极参与重大科技创新、重大区域发展,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育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成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成果,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深入落实省委书记李锦斌同志调研我校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优化卓越教师选拔与培养机制,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发展质量。依托教育集团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优势,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基础教育和薄弱地区下沉,向省域内其他地市布局,强化对全省基础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扩大国际合作教育的规模,加强与国(境)外知名友好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常态化的外出调研交流制度,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做法。积极推动皖江学院转设工作。
(四)围绕庆祝建校90周年,着力优化学校发展环境。建校90周年是学校办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做好90周年校庆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学校已经制定了校庆筹备工作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的校庆主题,提出了“隆重、简朴、务实、创新”的活动原则,围绕“发展校庆、学术校庆、人文校庆、共享校庆”四条主线谋划了一系列校庆活动。下一步,全校上下要广泛发动起来、积极参与进来,认真落实学校校庆筹备工作方案,坚持传承历史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外塑形象与内促发展相结合、共谋大计与整合资源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各项目标任务,把校庆办成一次不忘初心、凝心聚力的盛典。要进一步加强办学思想、办学成就、办学经验的梳理和总结,广泛汇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师生员工爱校荣校的情怀,增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弘扬师大精神、凝聚师大力量、推动师大发展。要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积极因素,广泛争取政府、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达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社会捐赠和合作项目,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提升学校办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继续加强美丽校园建设,明确赭山校区功能定位,不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推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升级改造,持续提升校园的育人功能和文化品味。进一步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做好校史编写、校园秩序整治、历史建筑保护等工作,不断涵养和提升师生的文明素养,着力营造文明高雅、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持续提高师生员工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
(五)围绕学校工作机构改革调整,着力提升工作运行和管理服务的效能。坚持依法治校,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进一步优化议事程序和决策规则,不断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水平。继续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小机关、大学院”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和界定校院两级的责权利关系,继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断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和战略需求,开展新一轮机构调整工作,科学调整二级机构和核定人员编制。根据学科分类合理调整院系设置,推动学院加强内涵建设,探索学院党政联席会、二级教代会、教授委员会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更好激发学院的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职能,构建精干高效的党政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工作运行的效率。着力精简会议文件、评比活动,改进文风会风,提高会议文件的质量。继续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不断完善财务、资产、物业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切实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注重开源节流,探索利用经济杠杆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节约办学成本,把有限资源用到最有用的地方,管好用好每一分钱。适应数字化智能化时代要求,大力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加快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安全高效的校园信息化体系,切实以信息化手段推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
(六)围绕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不断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要按照上级部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格执行党章以及准则和条例,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完善干部监督体系,着力选好人、用好人、树好人, 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动力和能力,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肯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受重用,真正构建“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体制机制。实施“基层党建质量年”行动,深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确保70%以上基层党组织达标。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全面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纠正“四风”的最新指示精神,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三十条”,弛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持续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同志们,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校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