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综合改革 科学谋划发展 努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编辑:雷桁 时间:2016-09-02 点击率:

——在校第十届党代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校党委书记    顾家山

2016120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15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5年,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一手抓党的建设不动摇,一手抓事业发展不松劲,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在建设“五个师大”的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有力地开创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九件大事、六个方面的工作。九件大事是:

(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通过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院级党组织负责人学习会等形式,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央精神,认真研读原文原著,深入领会精神实质,着力把握蕴含其中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工作方法,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转化为务实管用的思路和举措,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着力探索破解学校发展难题的方法和路径,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

(二)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四风”整治的基础上,我们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扎实做好专题党课、专题学习研讨、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关键动作,教育引导全校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增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活动中,校领导带头为党员干部讲党课,院级党组织负责人为本单位党员师生讲党课;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警示教育、分专题集中学习研讨,每位处级及以上干部都撰写了心得体会,自觉以先进典型为标杆、以反面典型为镜鉴,不断激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正能量;扎实开展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每位党员领导干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专题教育,进一步在全校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生动局面。

(三)学习贯彻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我们举办了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专题培训班,全体校领导结合分管工作分专题向全校处级干部作辅导报告,对校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进行了全方位深度解读。同时,结合教育发展趋势和我校办学实践,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战略定位和价值取向,邀请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等领导专家来校向师生作专题报告。通过这些举措,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入领会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刻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大势,进一步夯实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想基础。

(四)制定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为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学校在广泛学习调研、深入听取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安徽师范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方案》紧紧围绕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把完善评价机制作为切入点,提出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师教育、人力资源、内部治理、资源配置等6个领域、25个改革项目,目前方案已报送省教育厅,待审核批准后实施。

(五)召开校第八届教代会暨第六届工代会。201511月,学校召开了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六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安徽师范大学第八届教代会执委会和第六届工会委员会,总结了“十二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举措与成绩,凝练了学校开展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体会与共识,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校第十次党代会的有力举措,为未来五年学校事业发展勾画了美好蓝图,开启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征程。

(六)谋划“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十三五”时期是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编制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对于学校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将“十三五”谋划与“十二五”收官紧密结合起来,对“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完成情况开展了检查评估,掌握了“十二五”学校事业发展情况,梳理了学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十三五”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还通过多种形式就“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向全校师生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中共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制定安徽师范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建议(审议稿)》,将提交本次会议审议。

(七)推进省部共建、部校共建等相关工作。我们密切跟踪省部共建、部校共建的新动态和新趋势,积极用好共建工作给学校事业发展带来的政策红利,扎实做好省部共建、部校共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传媒学院正式更名为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得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上取得重要进展,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来校调研推进部校共建工作,为师生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探索》的专题报告,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学校还加强与芜湖市的市校共建工作,双方多次分专题召开对接协调会议,就人才工作、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推动一批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学校还在积极推进与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

(八)开展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届满考核与换届工作。由于我校中层领导班子任期已满,根据上级有关规定要求,我们立足“十三五”、着眼未来五到十年的事业发展需要,组织开展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任期届满考核与换届调整工作,成立了考核换届领导组和考核考察工作组,出台了《任期届满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换届调整工作实施方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以任期届满考核为基础,以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干部队伍,为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九)加强校友工作架构和网络体系建设。校友是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表征,校友资源是学校办学的重要资源。学校重点加强了校友工作架构、校外校友工作网络和校友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首次召开了全校校友工作会议,开展了校友工作实地检查,建立了校友联络员制度,初步建成了校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校友通讯》、校友论坛、走访著名校友、推动重点地区校友联谊会建设等,加强了与校友之间的沟通联系。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形成了专业、学院、学校齐抓共管,全体师生和校友广泛参与的校友工作体系,校友返校聚会和参与支持学校发展的热情进一步被激发,全年共有534316名校友返校,上海等各地校友广泛开展联欢联谊等活动,尤其是广东校友会正式成立,这是我校首个正式注册成立的区域性校友会,标志着我校校友工作常态化和规范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六个方面的工作是:

(一)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要推动事业发展,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党建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把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引向深入,确保学校政治生态更加山清水秀、风清气正。

我们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推动工作。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开展干部在线学习、加强宣传教育等形式,持续推动全校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与党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落实“五个必须”的要求,着力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的意识和能力。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获批思政课名师工作室6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6项,居全省高校前列。认真落实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化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开设校园网评论、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严格对课堂、论坛、讲座的管理等形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壮大主流舆论,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坚持好干部标准和“四有”、“四个人”的要求,以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党员干部为核心,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出台了《安徽师范大学中层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不断构建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四重四看”的思路,协调好岗位和干部这两个因素,配合上级部门完成市厅级副职后备干部和中长期培养对象初步人选推荐工作,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力度,选拔副处级干部13名、科级干部51名,对7名试用期满(参照)干部开展考核。认真做好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超职数配备干部专项检查、出国(境)管理,组织开展全校处级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年度考核测评,对各类别排名后3位的单位班子主要负责人、后3%的处级干部逐一进行工作谈话。加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中层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出台了学校《中层领导人员学分考核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对248名处级干部开展集中培训,组织实地体验式教育培训,开展全体处、科级干部专题网络培训,进一步提升干部政治理论素养、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

我们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进一步规范基层组织生活,出台了《2015年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指导意见》,对组织生活的基本内容、主要形式等做出明确要求。开展院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试点,推动院级党组织负责人切实履行党建工作第一责任。认真落实《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并开展专项检查,制定年度发展党员指导性计划,扎实开展学生党员发展答辩制试点,共发展党员1366人。进一步完善党校教育教学体系,共培训党员2079人,学生和教工入党积极分子2754人。强化党员日常管理服务,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党员师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组织开展全校1741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

我们牢牢扭住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这个“牛鼻子”,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着力改进作风,不断构建党风廉政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任务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出台了学校《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深入组织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格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廉政谈话、廉政提醒机制,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出台了学校《关于贯彻落实廉政风险防控“四项机制”的实施意见》等制度,进一步把廉洁性要求融入制度建设,切实将制度笼子扎紧扎密;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督,组织开展了“正风肃纪、排查整治”、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等专项工作,对2个单位管理不规范问题进行整改,全年受理信访举报29件,发出监督建议书1份,对1起学术不端和1起校办企业违反财经工作纪律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给予3名处级干部党纪处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三十条规定精神,严格执行省委关于作风建设“两清单一办法”,着力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改进文风会风,坚持“三公经费”年度支出公开和约谈制度,严格执行“三公”消费管理规定,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效能。在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和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述职考核中,我校位列“优良”等次。

我们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着力加强党委对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的领导,切实发挥其在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认真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学院党组织统一战线工作书面考核,着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民族宗教工作,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把握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切实加强教代会建设,成功召开了校第十一次团代会和第十一次学代会。通过上述措施,有效发挥了统战、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把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动员起来,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凝聚了强大正能量。我校首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入选全国首批“青马工程”研究培训基地。

(二)着力推进“实力师大”建设,进一步夯实学校发展内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拼质量、拼内涵的阶段。我们坚持把质量提升作为生命线,紧紧围绕高校四大职能的发挥,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抓好办学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不断夯实学校发展的内涵基础。

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根本的工作来抓。更加注重规范教学秩序、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通过深入实施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深化专业建设、加强慕课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引进开发、拓展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完善教学运行管理与质量监控等途径,着力提升对于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和保障度,持续打造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一年来,我校本科生有1100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及以上44项,1人获“创青春”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金奖(全国仅10人),首位新疆学生党员古孜里努尔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全国仅10人)。二是以培养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开展了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和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通过修订专业学位点培养方案,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改革,强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设立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奖学金等途径,更加注重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一年来,我校研究生荣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三等奖2项等多项奖励和荣誉。三是坚持从严治学,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和行为养成教育。着力打造学生工作系列精品项目库,实施优良学风培育计划,强化入学、毕业等重要时点以及思想品德、校规校纪、军政训练等专题教育,严肃处理各类违纪行为,积极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不断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积极构建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加强招生宣传与考试改革,对部分本科校考专业以及研究生考试进行改革,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均有较大提高。同时,积极实施就业满意工程,深入开展专业化就业指导与帮扶,大力推进创业引领计划,实现了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双提升。学校被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高校仅2所)。此外,皖江学院和“三附”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切实加强对皖江学院和“三附”办学的支持和指导,支持他们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升办学水平。

我们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尤其是教师队伍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通过引进与培育并举,着力发现、培养、集聚高素质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稳定工作力度,积极争取芜湖市等各方面的引进人才政策,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6人,稳定了一批学术骨干。出台《安徽师范大学退休高级专家返聘暂行办法》,进一步发挥优秀退休教师的优质人力资源作用。进一步构建全员培训体系,加大教职工培养培训工作力度,共有820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组织教师节颁奖典礼、开展“三育人”评选表彰、加强“四有”好老师宣传教育等途径,大力倡导教书育人、尊师重教、典型引路的价值导向。教师中有17人次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2人入选省宣传文化领域拔尖人才和青年英才,1人当选省“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在全面建设现有学科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开展了第一批地方高水平大学7个学科建设项目中期检查和第二批5个项目评审,编制了《安徽师范大学学科发展报告2010-2014》,涵盖全校11个学科门类37个学科5年来的发展情况,为迎接第四轮学科评估做好准备。我校化学学科再次进入ESI1%。文科学报继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CCSE核心期刊。《高校辅导员学刊》被认定为首批A类学术期刊。

(三)着力推进“特色师大”建设,进一步拓展和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我们坚持特色发展,立足自身的学科、专业、资源等优势,科学定位,重点突破,优势培育,展我所长,不断形成和巩固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们紧紧扭住教师教育这个最大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稳步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进一步引领和服务我省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在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师范生从教技能训练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成立全省首个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有力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合作。着力推动教师教育区域合作和联盟化发展,支持教育集团和幼教集团做大做强,为我省教师教育和芜湖基础教育集团化发展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获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微课大赛一等奖9项。

我们坚持科研为推进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导向,通过整合科研资源、加强平台建设、强化项目管理、突出研究特色、推动协同创新,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继续推进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建设,开展重点实验室、重点基地、高端平台等科研平台的阶段推进和年度进展评估工作,新成立了校级高端研究平台1个、校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推进优势科研创新平台与科研创新团队一体化建设,4个团队入选安徽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获批省高校智库建设项目2个,新建校级智库7个;与俄罗斯米宁大学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这是我校首次与国外高校开展综合合作研究;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制度环境和科研氛围。一年来,我校获批纵向项目333项,经费达2385.7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7项,发表论文2507篇,出版著作 60部,SCIEEIMedlineSSCI收录论文494篇,JCR二区及以上论文109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3项。我校在“中国高校科研质量(FWCI)单指标表排名”中位列第21名,在中国内地高校自然指数排名第82位,在省内均仅次于中国科技大学。

我们高度重视文化的育人功能,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以弘扬师大精神为核心,着力打造内涵丰富、健康高雅、独具特色的师大文化。大力推进以德治校,首次系统梳理并完善了各类人员行为规范和各类场所管理公约,进一步明确了校园文明底线。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通过广泛开展诚信教育、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评选表彰师生典型等形式,大力弘扬校园文明风尚,学校以高分通过检查评估,荣获省第一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称号。大力弘扬师大精神,成立了校史研究中心,设立了校史研究课题,开展校史、院系史、人才培养史、学科建设史、科学研究史、社会服务史编纂工作,出版了《安徽师范大学校园变迁》,进一步讲好师大故事。加强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建设,推动校本和特色档案建设,建设名师资料数据库和校本馆藏资源库,不断拓展校园文化阵地和载体。广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职工文化体育活动节、田径运动会、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敬文讲坛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我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内仅有两所高校获奖)。

(四)着力推进“活力师大”建设,进一步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我们坚持依法治校,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强学校发展活力。

我们坚持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为牵引,着力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规范工作运行程序。稳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部门职能和工作方式,进一步明确校院两级在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资产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职责,梳理确定2015年下放的职责和权限,赋予学院更多自主权,支持学院独立开展相关工作。深入贯彻《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和协调运行机制,支持领导班子成员认真执行集体决定,按照分工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正式发布实施《安徽师范大学章程》,加强了学校规章制度废改立工作,出台了《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信息公开实施办法》等一批制度,深入推进党务、校务公开,依法治校迈出重要步伐。

我们遵循高校办学规律,坚定不移推进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实施“财务质量年”活动,开展“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管理”专项清理整治,进一步严格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提升造血功能,多元化筹措办学经费,严防资金浪费,力争做到“用好钱、用对钱,使每分钱都用到实处”,学校负债余额减至1.26亿元,财力保障进一步增强。加强审计监督,及时开展工程造价、财务收支、经济责任等审计活动,强化审计成果的运用和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内控制度建设。积极固化资产清查工作成果,进一步健全大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建、管、用分级管理机制,积极适应省财政对招标采购改革,完善资产处置流程,建立通用设备统一配送机制,全面加强了对周转房等公共资源的共建共享、统筹配置。彻底完成人防工程改造,根据经济发展形势,调整校内资产经营工作方向,通过支持校园电商发展、完善商铺分租协议、规范校内商业网点等方式,实现年度资产经营收入1200万元。

我们坚持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现代化,加快信息化与学校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加强基础数据平台、网络基础保障体系、校园“云”计算平台、校园无线网络三期工程等建设,着力推动应用系统集成升级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建立学校基础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财务、资产等全校主要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共享,无线网络已经覆盖了办公区、教学区以及半数以上学生宿舍区,标志着我校数字校园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五)着力推进“开放师大”建设,进一步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把对外开放交流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高校、企业、政府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拓展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们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需求,拓展政产学研用对接合作,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先后与21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定期联系沟通的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开展全方位合作;凝炼形成社会服务优势领域3个,一批新的社会服务领域正在快速发展;获横向课题369项,到账经费2097.26万元,获专利授权204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较去年增长120%;加强辅导员基地、高师培训中心、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以及各类招生考试阅卷基地建设,累计培训各级各类教师、辅导员、非学历教育学员等近2.5万人次,实现各类培训、考试、阅卷收入3600多万元;积极推进图书出版工作,进一步优化出版品种,实现营销总码洋1.1亿元;认真开展对口帮扶宿松县等工作,得到相关方面好评。

我们不断加强与国(境)外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能力。出台了《安徽师范大学2015-2020年办学骨干国(境)外研修工作规划》,加大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国(境)外培训和交流力度。多种方式拓展引智渠道,聘请了一批高层次外国专家来校任教,缓解了我校外教资源不足问题。新增国(境)外友好院校9所、中外合作培养专业4个,接待国(境)外来访110多人次,选派教师、干部赴国(境)外访学、进修、交流120多人次,组织中外学生交流团7个,规模近200人,为历年来最多。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加强教学与日常管理,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2015年,我校在校留学生总数达257人,较2014年增长13.2%;成功获批面向港澳台招生资格,留学生来源国达49个;实现语言进修、本科、硕士、博士4个留学生教育层次完全覆盖;留学生HSK考试过关率继续保持较高比例,得到更多国际认可。

我们积极发挥教育基金会在筹措办学资金、联系社会各界等方面的作用,广泛募集社会资金,用于资助我校师生、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为学校和社会相关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着力推进“幸福师大”建设,进一步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我们坚持“发展依靠师生、发展为了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的理念,切实聚焦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惠及师生,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幸福感、获得感。

我们延续近年来的经验做法,在2015年工作要点提出的106项任务中提拧出“十件大事”和“十项重点工作”重点督办,其中大部分都是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开展了全校教职工工资调整,进一步提高了教职工福利待遇,平稳有序做好教职工参加芜湖市社会医疗保险工作,加强传染病防控和医疗保健服务,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出了优化网上报销流程、锻炼场地有序向师生开放等多项便民利民惠民举措,有力地改善了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针对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短板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办学条件。扎实推进实习实训中心大楼建设,实现项目主体工程封顶。启动文科综合大楼项目前期论证工作,成功获批立项。完成凤凰山小区、西大门地块规划方案制定工作,中山北路整体改造工作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积极推进美丽校园建设,加大校园环境整治、建设力度,完成了师资培训大楼(桃李苑)建设、花津校区教学楼维修改造、学生运动场维修改造、赭山校区食堂三楼改造、花津校区围墙围合、图书馆内部改造维修等一批建设和维修工作,加强了对水电、食堂、物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学生满意食堂等创建活动,沿河、沿路及沿校园边际线推出了一批校园绿化、亮化、美化项目,有力地改善了校园环境面貌和基础条件。

我们坚持把维护和谐稳定作为硬任务,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着力把校园安全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校园专项行动”,在管理制度、应急机制、安全教育、实战演练、设施建设、隐患排查整治等方面全方位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加强了消防、交通、实验室、危化品、网络等领域的管理,切实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有效地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认真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加强了学生利益诉求和反馈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帮扶等工作体系建设,及时处理各类信访、突发事件和矛盾纠纷,营造了安定有序、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首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机构”称号。

一年来,学校的建设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上述成绩和荣誉的取得,凝聚着上级有关部门、全校师生、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心血。在此,我代表学校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向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主要是:部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干事创业能力仍需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待提升,党风廉政建设任重道远;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快、发展不协调进一步突显,工作惯性和思维定式依然突出,顶层设计的前瞻性、系统性需要加强,改革举措落地需要下更大功夫;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亟待更新,学科专业特色彰显不够,高层次人才和教学科研团队还比较缺乏,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学术成果还不多,全面依法治校的理念尚需强化,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6年学校工作设想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是当前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国家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重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国家启动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战略,新修订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即将正式实施,等等,这些都促使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们一定要把握发展大局、认清发展大势,沉着应对、主动作为,化压力为动力、化动力为能力,进一步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对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设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内涵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弘扬师大精神和优良传统,推进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在全面实施“七大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特色兴校”战略,加快推进“五个师大”建设,不断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局面。

为此,今年的事业发展应主要围绕以下5个年”来展开:

一是规划编制年。今年,编制“十三五”规划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根据国家和我省相关规划,结合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在《中共安徽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制定安徽师范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建议(审议稿)》的基础上,围绕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核心指标,切实抓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出台学校“一总四分”规划文本。同时,各学院要深入分析学院的发展现状和定位,针对当前学院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挑战,制定学院发展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学院的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

二是改革推进年。今年,我们将根据教育厅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切实加强方案的推进和落实,合理制定综合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重点在体制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稳妥推进2016年度的各项改革任务,不断以改革成效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三是内涵建设年。坚持特色发展,立足优势、整合资源,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加强应用型专业和工科专业发展,在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的同时,培育更多办学特色;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以迎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为契机,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进一步加强优势特色研究领域、优势社会服务领域建设,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社会服务机构,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一批高水平新型智库,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成果;继续大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四是制度完善年。认真落实《安徽师范大学章程》,以章程为统领,全方位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强化政策落实监督检查,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形成推进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创新财务、人事、资产、后勤等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校内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美丽校园、平安校园、数字校园建设,以信息化手段改进管理服务方式,切实提升对办学的保障水平。

五是合作交流年。结合国家和我省发展战略,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为学校事业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以召开部校共建工作会议为契机,用好省部共建、部校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等政策平台,大力推进校际、校地、校企、校内协同合作,更好汇聚和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进一步增进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原则,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打造更多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服务窗口;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制定学校国际化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海外引智工作,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和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不断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同志们,要完成上述工作任务,就必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增强事业发展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重点是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感染教育师生,努力夯实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五大工程”,力争早日建成省级文明单位。

二是坚持好干部标准,在完成领导班子换届调整的基础上,制定班子任期目标责任书,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努力打造一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是坚持重基层、打基础、抓创新、求实效,着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教育、关怀、帮扶、激励、惩戒机制,充分发挥院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订新一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责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三严三实”要求,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继续加强对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的整治力度,进一步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优良党风促校风带教风正学风,不断营造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

五是积极落实上级关于统战和群团工作的政策,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以及共青团、教代会、工代会、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建设,认真做好离退休工作,发挥关工委、退教协等组织的在学校建设发展中作用,不断激发全校上下关注、参与、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位代表,同志们:改革春风劲,蓝图日日新。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共同谱写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