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尽职 奋勇争先 全面强化“两个坚持” 全力实现“两个更大” 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编辑:张春光 预审:孙月婷 终审:孙月婷 时间:2021-11-15 点击率:

——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年10月28日)

郑栅洁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安徽力量。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2016年4月和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安徽考察,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指示,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擘画美好蓝图。五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嘱托,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感恩奋进、砥砺前行,顺利完成省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

这五年,我们坚持高举旗帜、坚定践行“两个维护”,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巩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出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若干规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若干规定,建立领导班子决策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重要论述的制度机制。建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任务清单,定期向党中央报告贯彻落实情况,充分体现省委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坚定立场。

这五年,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坚定科技自立自强,部分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挂牌组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科学装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建成32家,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启动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领域实现并跑领跑,墨子号、九章、祖冲之号、人造太阳等重大科技成果世界瞩目。安徽创新馆等科技大市场开市运营。实施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人才资源总量接近1000万人。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家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1万亿元,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这五年,我们坚持扬皖所长、坚定贯彻国家战略,区域协调发展共进共赢。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成员,苏皖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全面推进。合肥经济总量过1万亿元,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整体提升。7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新市民。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2000多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8000多个美丽乡村中心村提档升级,江淮大地铺展出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画卷。

这五年,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保护好山好水,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有效。“三大一强”专项攻坚启动实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取得重要进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等指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顺利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下降20%。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环巢湖湿地群、骆岗中央公园启动建设,长江“十年禁渔”全面落实,河长、湖长、林长、田长、生态环保专项监督长制度全面推进,森林覆盖率超过30%,扬子鳄放归自然、野生江豚逐嬉长江、东方白鹳再现巢湖。

这五年,我们坚持敢为人先、坚定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激发迸发。推出700多项改革创新举措,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省级行政权力事项保持全国最少,各类市场主体数量翻一番以上。马钢集团与中国宝武联合重组,江汽集团与德国大众战略合作,蔚来汽车中国总部落户安徽。民营经济总量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上市公司总数位居全国第9。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全面完成,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林长制、编制周转池、县域医共体、城市生命线等改革推向全国。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全省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元。连续3年成功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致贺信。商合杭高铁、芜宣机场、中安联合煤化一体化等项目建成运营,引江济淮、新桥机场二期、安九高铁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铁营运里程居全国第1位。

这五年,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坚定攻克贫困堡垒,人民群众生活有得有感。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持续实施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4%和53.6%。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5%,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三甲医院实现省辖市全覆盖,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这五年,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法治建设提质提效。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制定、修改法规和作出决议决定174件,依法开展监督134件。支持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形成省委书记来督办、书记省长来协商、广大网民来参与等品牌。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快构建,统一战线呈现开拓进取、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法治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政府建设率先取得突破,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扎实开展,“七五”普法有效实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这五年,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坚定筑牢主流阵地,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立心立魂。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心组织党的十九大、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深入开展,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万多个,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把得更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中国好人榜人数连续12年居全国榜首,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居全国第2位。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加强,《觉醒年代》等精品力作获得国家级奖项。安徽运动健儿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创造历届最好成绩。

这五年,我们坚持系统思维、坚定统筹发展和安全,社会大局安定稳定。省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建立实施。地方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成果,托珠单抗诊疗方案、重组蛋白疫苗、交互式空中成像技术助力全国抗疫。成功抗击2020年特大洪涝灾害。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扎实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在全国率先实施。平安建设连续10年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信访秩序持续向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向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拓展,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胜利。

这五年,我们坚持“三严三实”、坚定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净化优化。出台贯彻落实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的意见、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力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规定。制定加强和改进党内同级监督、加强“关键少数”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等制度规定,开展党内政治监督谈话。实行“三案”精准管理,开展干部政治素质考察,注重在基层一线、重大斗争中培养使用干部,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成效显著。开展“讲重作”“讲严立”“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等,毫不松懈纠“四风”、树新风。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严肃查处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扎实推进追逃防逃追赃工作,全力抓好中央巡视、中央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十届省委巡视实现全覆盖,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五年春华秋实,五年斗转星移。今天的安徽,能级之变前所未有,经济总量今年将突破4万亿元,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迈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跨上了以前可望而不可及的台阶。位势之变前所未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赋能,区位优势更凸显,区域功能更完善,获得了许多过去想获得而没有获得的机遇。创新之变前所未有,科技创新筑势赋能,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风气之变前所未有,讲看齐、守规矩、正作风态势更加巩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今天的安徽形象更加光彩,今天的安徽人民更加自信,七千万江淮儿女满怀感恩、充分信赖、衷心拥戴习近平总书记!

五年强基兴业,五年成效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亲临指导、亲自部署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对标对表、担当作为、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历届省委打下坚实基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安徽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原则,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作为最大政治。必须把人民群众作为力量源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下好创新先手棋,促进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必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必须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瓶颈,以扩大开放塑造合作竞争优势。必须把安全发展作为基本底线,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必须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根本保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有的因循守旧,考虑问题思路打不开、推进工作手脚放不开,讲困难问题多、想解决办法少;有的安于现状,小进即满,标杆树得不高、争先意识不足;有的视野不宽,喜欢纵向比、不愿横向比。综合实力不强,人均生产总值较低,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工业行业规模偏小、附加值偏低,头部企业偏少,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开发园区单位产出较低。发展不够平衡,城镇化进程滞后,一些地区经济体量偏小,城市能级落差较大;居民收入水平偏低,人才流失、人口流出问题突出。节能环保压力大,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民生保障水平不高,人均教育投入、人均医疗资源、人均文体设施不足,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强。干事担事不够,有的不敢较真碰硬、不愿担当尽责,有的对问题视而不见或回避绕行,有的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党的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有的宗旨意识树得不牢,有的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有的缺乏敬畏之心,有的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做到目光所至看到问题、耳听范围想到问题、所思所想直面问题、所作所为解决问题,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以有力举措认真扎实加以解决。

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总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今后五年,是安徽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

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要求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安徽的重大任务,也是安徽的时代使命。我们一定要把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

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要辩证认清形势环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安徽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统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有利于我省发挥区位优势,构筑东中部地区连片市场,更好融入强大国内市场;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我省优化提升开放通道,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家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我省综合利用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更快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国家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有利于我省全域更好发挥产业承接平台功能,加速集聚人才、技术、产业、资本,更快提升制造业规模、实力和竞争优势;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利于我省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我省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承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挖掘内需潜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我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发展差距。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进一步提高我省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区域竞争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必须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善于在危机中扬长补短抢抓新机遇,于变局中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

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要准确把握指导思想。今后五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认真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谱写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

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要科学确立奋斗目标。

——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9%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5万家以上,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高质量发展综合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建设格局新的共进安徽。各区域板块基础设施、城镇布局、产业分工、公共服务联动协同水平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形成。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规模质量显著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调整,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活力足的开放安徽。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营商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进出口分别达到1万亿元和1000亿元,开放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百姓富的幸福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万亿元左右,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人民健康水平和居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徽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在新的征程上,只要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认真真干、扎扎实实做,拉高标杆、扬长补短,迅速扩大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生态资源、交通区位等优势,持续缩小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就一定能够实现创新安徽、共进安徽、美丽安徽、开放安徽、幸福安徽的奋斗目标!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必须在战略谋划上谋深谋远、保持定力,在战术实施上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要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一)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四个面向”,强化人才强省、科技强省鲜明导向,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把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巩固扩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升级建设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支持高校院所创建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珠峰计划”前沿科学中心,鼓励企业参与基础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

强化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建成大科学装置7个、新建5个,形成国内领先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加快建设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未来技术、数据空间等研究院。全省新建20个以上前沿交叉研究平台、100个以上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高标准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突出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产品竞争,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定向委托”等制度,扩大优质科技成果供给。支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国内外强校强院强所来皖建设分支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升安徽创新馆综合功能,培育科技经理人队伍,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技大市场。设立中国科大科技产业组织学院。高水平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办好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加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示范应用和政府采购力度,助力企业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强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创新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鼓励企业按照经济规律组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车间里。构建绩效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把“科大硅谷”打造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安徽建设的示范工程。加强科普工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栽树工程。只要我们持续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就一定能够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二)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坚持高端引领、龙头带动,优化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提质扩量增效,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加快打造制造强省。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工程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计划,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做长做宽产业链。支持资源型企业战略整合。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度,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鼓励企业掌握行业话语权、标准制定权和产品定价权。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争创中国质量奖。

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组建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机制,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做强做大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6个以上,形成一批千亿乃至万亿级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引育行业龙头延链强链,人工智能产业要拓展应用场景,新材料产业要打造特色前沿产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要扩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应用规模,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要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之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要提升成套能力,智能家电家居产业要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生命健康产业要促进多业态深度融合,绿色食品产业要打响徽派食品品牌,数字创意产业要以科技文化融合催生新业态。大力发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以及下一代人工智能、下一代新型显示、6G网络技术、深空探测、类脑科学、质子医疗装备。发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先发优势,打造量子信息产业发展集聚区。

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培育1000家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进数字产业化,实施“新基建+”行动,争建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动江淮大数据中心、先进计算中心、数字科技中心、城市大脑、双千兆网络建设,推动中国声谷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全面建设数字江淮,强化数字经济治理,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商务咨询、展览展会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深度试点,打造一批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制造业是经济命脉,是强省之基。只要我们心无旁骛地把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发展好,壮大体量、提升质量,就一定能增强安徽的经济实力、综合实力!

(三)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遵循市场规律、善用资本力量、加强系统集成,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

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扩大企业数量和整体规模。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用工、用能等政策支持力度,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大力推动港航、机场、煤电资源整合,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管资本的方式和手段,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资政策服务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对企业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

进一步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全面实行开发园区“标准地”制度,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构建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体系,推动政府母基金、产业基金和市场基金联动发展,打造基金丛林,实施资本市场业务培训专项行动,力争上市公司数量翻一番以上。实施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善于从服务对象、管理对象的角度改进服务和管理方式,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坚持法治化、专业化、国际化,打造治理能力强的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政府。以服务人和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为切入点,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府工作流程,升级“皖事通办”平台,完善“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推进全要素集成、全流程再造、全省域联通的“一屏通办”改革,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推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加快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改革发展。

进一步推进自贸试验区发展。大力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全面建设联动创新区。争创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全面提升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公共海外仓等开放载体功能。

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把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用重大项目增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拓展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合肥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支持蚌埠开展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推进开发园区管理机构改革,支持滁州中新苏滁高新区扩区升级。提升世界制造业大会、“天下徽商”圆桌会等开放平台能级。

小岗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我们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四)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以更高站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行动,加强低碳零碳负碳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应用,争创国家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省,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健全完善能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促进淮南、淮北煤化工基地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推动煤炭消费有序减量替代。稳定能源保供,积极争取“外电入皖”,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开展循环发展引领行动,推进绿色生活创建。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发展绿色金融。

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严格落实“五控”措施,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进重要水源地保护,建立城乡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农村生态河道和生态清洁小流域。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加强固废危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环境监管,推进生活垃圾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融合,强化白色污染、新污染物治理。支持铜陵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完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以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态屏障建设,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把马鞍山打造成长三角“白菜心”。系统开展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高标准建设骆岗中央公园。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攻坚。

以更严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研究,协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处理、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安徽以“三山三江二湖”闻名天下,我们要把好山好水守护好,让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

(五)坚定不移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坚持人民至上,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

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政策体系。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提高职工工资占生产总值和企业收益比重,适当提高公务员特别是基层一线公务员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基层职工工资待遇。拓宽城乡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健全创新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

着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一圈五区”发展格局,引导各区域鼓干劲、争上游、创一流。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对标国家级新区建设合肥滨湖新区,加快推动合淮、合六同城化发展,联动阜阳城市圈发展。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能级,支持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创新发展,打造沿江智造走廊。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大力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加强老区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协作建设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加强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提升援藏援疆对口支援综合效益。

着力推动皖北振兴。坚持“四化同步”发展,落实国家支持政策,健全皖北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机制,激活区域发展内生动力。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全面开展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帮扶,提高与沪苏浙共建合作园区发展水平,深化南北结对共建,实现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三年倍增。支持皖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营造富有吸引力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更好水工程”。深化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系统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产业接续和失地农民社保衔接。

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支持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持阜阳建设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支持蚌埠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支持安庆建设联动长三角与中部地区的区域重点城市。支持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支持宿州、亳州、六安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淮南、淮北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支持黄山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着力推进中小城市建设。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档升级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建成一批经济强镇,规范健康发展特色小镇。支持县域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制造强县、农业强县、商贸强县、文旅强县。建立争先进位、创新创优激励机制,推动更多县(市)跻身全国百强县、更多区跻身全国百强区。

着力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开展创业安徽、技能安徽行动,积极发展新就业形态。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注重解决城镇困难家庭生活问题。做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抚安置工作。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加大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关爱力度。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和机构编制保障,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大“双一流”高校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老年教育、特殊教育,深入实施“德智体美劳”行动。建设健康安徽,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新增一批县级三级医院,推动中医药“北华佗、南新安”创新性发展,支持亳州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体育强省,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难问题。创新民生工程建设模式,加大交通违法整治、公共交通优化、停车场位配建力度,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推进“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圈和15分钟健身圈、阅读圈建设。

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畅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制度化渠道。

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整合城市治理资源,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打造“网络+网格”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切实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有盼头、有甜头!

(六)坚定不移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左右逢源、通江达海等优势,在深化区域合作中增强发展动能、拓展发展空间。

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全省各区域各领域都要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带。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和世界级机场群,推动省际公路全面贯通,建设跨区域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共建长三角污染防控长效机制。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深化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在虹桥开放枢纽建设安徽城市展示中心和海外高端人才招引基地。共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异地医保即时结算,协同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引进更多高品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资源。

积极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联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国际商协会联盟、资本市场平台、贸易中心、高能级展会等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实施中部城市快速通达工程,合作建设产业集群和经济协作园区。推进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支持省际毗邻县(市、区)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示范区,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

积极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开展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抓实长江“十年禁渔”,打击非法采砂。加快芜马江海联运枢纽、合肥江淮联运中心建设,推进沿江港口集团化专业化发展、港产城一体化建设,打造黄金水道上的硬核强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使长江成为安徽标志性文化符号。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打造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拓展沿线国家节点城市航线。加快建设国际合作园区。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重组、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促进服务外包向沿线国家拓展。发展国际友城关系。

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皖美制造行动,推进消费品工业增优势品种、提一流品质、创本土品牌。实施皖美农品行动,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皖美旅游行动,支持黄山、池州、安庆、宣城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办好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实施皖美味道行动,支持申报中华老字号,支持各地打造特色小吃。实施皖美消费行动,支持建设特色商业示范街、夜间文体旅消费集聚区,支持合肥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大对“两新一重”和短板领域投入力度,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力争民间投资快于全部投资增速。

积极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打造江淮城际铁路网,开展县城通高速专项行动,推进长江、淮河干支流航道整治,构建“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创建合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推进合肥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港、宿州黄淮海智慧物流产业园建设,培育流通大市场和现代物流企业。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发展低空经济。

贯彻国家战略就是抓住发展机遇。我们要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全力落实国家战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壮大自身、展现安徽新作为!

(七)坚定不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安徽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打造种业强省,搭建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平台,布局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重大项目。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皖浙粮食产销合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发展智慧农业,创建一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水电路气网物流等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支持能人下乡、人才兴乡。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作用,坚决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薄养厚葬、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建立与乡村全面振兴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分层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培育行动,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乡土特色产业。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探索建立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积极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范围,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安徽要强农业必须强,安徽要美农村必须美,安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八)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政治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新定位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指导和督促“一府一委两院”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强化同沪苏浙人大立法协同协作。围绕中心大局,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推进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建设,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扩大省委书记来督办等协商品牌效应,推动协商议政成果转化运用,提升省际政协联动履职能力。巩固拓展省委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情况督查成果,深化“一入四建”,解决市县政协“两个薄弱”问题,强化委员责任担当。

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加强对台、港澳、外事和侨务工作。做好科协、文联、社科联、侨联、残联等工作。深入推进同心科创工程、同心示范工程、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建设等工作。

加强军地协作。深化军地资源要素融合共享,推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协调发展,推进军地科研成果双向转化应用。统筹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和人民防空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

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是全省上下的共同使命。我们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提升凝聚力、增强向心力,团结一致把安徽的事办得更好!

(九)坚定不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大力实施风险隐患排查、阵地管理提升、突出问题整治三大行动,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网络内容建设,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智慧广电,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品牌。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四史”宣传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打造好人安徽品牌,广泛学习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全域文明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进垃圾分类、文明出行、制止餐饮浪费等工作。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渠道。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培育更多德艺双馨领军人才,打造更多精品力作。深化国有文艺院团等改革,传承发展黄梅戏、徽剧、花鼓灯等传统艺术。做强做实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省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推进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

培育“皖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建设合肥都市圈文化发展核心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业态、消费模式。启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文化企业改革创新工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

安徽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徽风皖韵软实力展现出独特魅力、时代价值!

(十)坚定不移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安徽、平安安徽。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省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建设,做到防风险、保稳定、护安全。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体建设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推动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加强综合行政执法、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

维护政治安全。健全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法规制度体系,强化国家安全审查监管,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实施网络安全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

维护经济科技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防范地方政府债务、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完善应急储备体制机制,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注重生态安全,维护和塑造网络等新型领域安全。

维护人民生命安全。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打造城市“里子”工程,实施安徽水网工程。深化“铸安”行动,科学有效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强化食品药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支持学校食堂、网络餐饮“阳光厨房”建设。推进智慧应急试点省建设,建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施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做好初信初访和积案化解工作。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守护平安”行动,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

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让安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四、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严格遵循党章,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一)切实把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要求。发自内心、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作为党内政治要件,完善台账管理、督导督办、定期复查等工作闭环,健全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督查问责机制,不断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

(二)切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必须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贯彻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全会、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做到讲政治、知敬畏、守规矩、守底线,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做到“五个必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加强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和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

(三)切实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一以贯之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更加过硬、政治忠诚更加纯洁。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主阵地作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持续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宣传宣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理论传播矩阵。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等伟大精神,用足用好用活安徽红色资源,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四)切实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坚持好干部标准,推深做实“三案”精准管理,落细落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功能,着力打造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忠诚干净担当的领导班子。树立面向基层、突出实干的用人导向,选拔重用善谋划、重实干、肯担当、出实效的干部,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健全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坚持干什么学什么,深入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必备的专业化知识体系,提高党员干部实施科学决策、驾驭市场经济、应对风险挑战等能力水平。分类分级开展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培训。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建立定向、精准培养机制,让更多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担当重任。统筹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让干部有奋斗激情、无后顾之忧。

(五)切实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全面升级现有人才计划、人才工程、人才平台,提升人才政策的竞争优势。以求才若渴的态度抓好人才引进工作,开辟人才用编、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完善海外引才措施办法,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大力引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科技产业组织人才、卓越工程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江淮杰出工匠,对高端人才引进实行“一人一策”。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和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让安徽成为各路英才的寻梦圆梦之地,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六)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大力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选点建设,注重选拔致富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班子,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持续做强做优街道社区,增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分类施策、整体提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水平。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推进“两个覆盖”提质扩面,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增强党员教育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真正做到一名党员一面旗!

(七)切实弘扬优良作风。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推行基层党建重点考核信访工作制度,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融洽。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实施细则,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毫不松懈纠治“四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绝不能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委为基层减负各项举措,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大力推进精文简会。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传承党的光荣传统,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八)切实深化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精准研判大发展大建设时期的腐败风险点,紧盯政策支持力度大、投资密集、资源集中的领域和环节,持续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深化金融、国企、政法、粮食购销等领域反腐败工作。常态化开展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工作,深入推进“村霸”和基层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将正风肃纪反腐与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完善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改进党内同级监督,完善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巡纪联动工作机制,发挥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协作区作用,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综合发挥惩治震慑、惩戒挽救、教育警醒的功效,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怀德自重、洁身自好,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关键在实干,干事担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价值所在。全省党员干部要增强奋斗有我的敬业精神,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定下的事,都要坚定贯彻、坚决落实;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事,都要守正创新、创优打法;符合规律看准的事,都要大胆地干、坚决地干。要保持奋勇争先的事业追求,强化争先进位、走在前列的意识,敢于同先进比高下,敢于同自己过不去,确保所承担的任务在全国横向比较中都能获得高分、确立优势。要砥砺奋发图强的干事热情,树立雄心壮志,把工作当事业、把岗位当舞台,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使发展的每一步都出色、出彩、出众。要强化奋不顾身的责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较真碰硬、挑重担子、啃硬骨头,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在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实践中展现过硬作风和本领。

同志们,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美好安徽前景可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奋勇争先,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安徽力量!